Databac

Competitive Chemistry Olympiad Handbook

Publié le 19/09/2022

Extrait du document

« 大学化学(Daxue Huaxue) Univ.

Chem.

2016, 31 (2), 46-68 46 ∙竞赛园地∙ February doi: 10.3866/PKU.DXHX20160246 www.dxhx.pku.edu.cn 第 29 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(决赛)理论试题分析 陈胤霖 贺麒霖 唐 麒 黄禹铖 杨中天 柳晗宇* 余子迪 孙 桐 (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,北京 100871) 摘要:本文详细介绍和评析了第 29 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理论试题,提供了解题思路、计算过程与 讨论,并提供了有关参考文章。 关键词:化学竞赛;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:O6;G64 The Theory Test Analysis for 29th Chinese Chemical Olympiad (Finals) CHEN Yin-Lin SUN Tong HE Qi-Lin TANG Qi HUANG Yu-Cheng YANG Zhong-Tian LIU Han-Yu* Yu Zi-Di (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, Peking University, Beijing 100871, P.

R.

China) Abstract: The problems in the theory test of 29th Chinese Chemical Olympiad (Finals) were resolved.

The problem-solving techniques and calculations were developed, and the background and bibliography involved were provided. Key Words: Chinese Chemical Olympiad; Problem solving 2015 年 11 月 28 日,第 29 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(决赛)理论考试在安徽合肥顺利举行。试题全面考 查了无机(描述)化学、结构化学、物理化学、分析化学与有机化学知识,体现了基础概念与思维训练 的结合,侧重理论推导能力与计算能力的考查。在出题背景与选材上,试题注重理论经典与科研前沿 的结合,既保持了一贯的竞赛传统,也有很多新意。延续初赛试题分析的写作风格,我们继续为本次 决赛理论试题编写了详细解析。 自发表以来,笔者[1]编写的初赛试题分析受到了不少老师与同学的鼓励与支持,当然也收到了许 多批评与建议。我们听取了这些意见,在继承前稿风格的基础上,更加侧重于对试卷背景的拓展,将 文献解读与试题分析穿插结合,揭示题目内外更加丰富的化学知识。由于笔者自身水平有限,文中难 免存在一些不妥之处,欢迎老师和同学们继续批评指正。 第1题 1-1 CH3SiCl3 和金属钠在液氨中反应,得到组成为 Si6C6N9H27 的分子,此分子有一条三重旋转轴, *通讯作者,Email: [email protected] No.2 陈胤霖等:第 29 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(决赛)理论试题分析 47 所有 Si 原子不可区分,画出该分子的结构图(必须标明原子种类,H 原子可不标),并写出化学反应方 程式。 1-2 金属钠和(C6H5)3CNH2 在液氨中反应,生成物中有一种红色钠盐,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,解释 红色产生的原因。 1-3 最新研究发现,高压下金属 Cs 可以形成单中心的 CsF5 分子,试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画出 CsF5 的中心原子价电子对分布,并说明分子形状。 分析与解答 1-1 本题主要考查对氢的酸性、Na/NH3 体系、亲核取代反应和分子对称性的掌握,要求学生对分 子结构有较强的理解,能够从结构判断分子的反应性质,准确找到反应物的反应位点,正确判断生成 物的键连关系,并能通过对称性分析推断出分子的骨架结构。总体来说,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 目。 对于分子结构题,我们不能仅仅凭借分子式和题目所给出的对称性来推测结构,而应该根据反应 条件先推测出合成该分子的大致“机理”,明确每种试剂以及原料中每个基团的作用,从而推测出具 体的键连关系,最后再根据分子式或者对称性给出最终的分子结构。为了方便表达,将题目所求分子 记为 A。 首先,产物中 C 与 Si 原子的比例为 1 : 1,这说明反应物 CH3SiCl3 的 Si―C 键比较稳定,在反应过 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;甲基上的氢酸性很弱,不会在 Na/NH3 的环境下脱去,更不会以 H-离子的形 式离去,这说明分子式中 27 个 H 原子应有 18 个属于甲基,同时分子中 N 原子只能连接 1 个 H 原子, 因此反应只能发生在 Si―Cl 键,很明显 Cl 原子在反应过程中可以作为离去基团。 在亲核取代反应中,离去基团必然对应一种亲核试剂。在 Na/NH3 体系中,一个合理的亲核试剂 便是由 Na 和 NH3 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 NH-2 。判断出反应位点和大致机理后,再来看分子式:首先把 分子式改写为(CH3)6Si6N9H9,又考虑到剩下的 9 个 H 原子只可能连在 N 原子上,于是可以进一步写成 (CH3)6Si6(NH)9。再结合对称性:A 分子存在三重旋转轴,而且所有 Si 原子化学环境相同,说明 A 分子 具有比较高的对称性。最先想到的是六元环结构,其中 3 个 Si 原子与 3 个 N 原子构成六元环的顶点, 考虑上述结论,其结构可表示如下(记为 B): B 中每个 Si 原子上还连有 Cl 原子,因此还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。注意到 A 分子中有 6 个 Si 原子, 而上述 B 中只有 3 个 Si 原子,说明可能存在两个 B 结构中的六元环,而两个 B 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 成为 A。再考查两个 B 的化学式与 A 化学式的差别可以发现二者相差两个 NH 基团,而 NH 基团正好 可以形成两个化学键,可以作为“桥”将两个 B 分子连接在一起,于是可以得到 A 的分子结构如下: 48 Univ.

Chem.

2016 Vol.31 其中 Si = Si―Me,楔形折点代表 NH,虚线不表示键连关系。 反应方程式为: 6CH3SiCl3 + 18Na + 9NH3 = (CH3)6Si6 (NH)9 + 18NaCl + 9H 2 ↑ 1-2 本题主要考查对有机物颜色、颜色互补效应、Na/NH3 体系的还原性,以及三苯甲基结构等的 理解和掌握,要求学生掌握三苯甲基负离子稳定性的原因,正确判断是 Na/NH3 体系的还原性而不是 碱性在起作用,并且能够从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出发解释颜色。 反应物中出现了 Ph3CNH2,题目给定的 Na/NH3 体系是一个强极性、强碱性的环境,只有三苯甲 基负离子能够在这种条件下生成。而且题目还提到生成物中出现了红色的钠盐,这种有机物的颜色一 般是由于长程离域 π 键,导致分子轨道能级差减小,根据颜色互补效应,吸收蓝绿光,从而显现出红 色。在此条件下,只有此负离子与苯基共轭才能产生此效果,这进一步证实了 Ph3C-的生成。 产生 Ph3C - 离子,需要让体系中的 NH-2 进攻 N 原子,打开 C―N 键;或者让 Na 的电子直接介入 C―N 键,还原三苯甲基的 C 原子。但前者是带负电的亲核试剂进攻负电端,违背常理,因此考虑后 者,写出如下方程式: (C6 H5)3CNH 2 + 2Na = (C6 H5)3CNa + NaNH 2 三苯甲基负离子中共有 19 个 C 原子参与共轭,其中 18 个苯环上的 C 原子提供 18 个电子,而中间 的 C 原子提供 2 个电子,一共是 20 个离域电子。因此传统地讲,Ph3C-离子形成 Π1920 离域键。 1-3 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和 VSEPR 模型,但考查突破常规,内涵比较丰富。题面背景是 2013 年 Nature Chemistry 的一篇理论工作[2]。传统化学原理一般认为原子中只有最外层电子参与成键和化学 反应,内层电子不参与,因此碱金属只有 0 和+1 两种氧化态。不过如果考虑到下面两个因素,上述原 理就不一定成立了:首先,碱金属元素自上而下,随着层数的增加,轨道能级差递减。Cs 位于碱金 属元素的底部,因此它的价层 6s 轨道与内层 5p 轨道之间能级差相差不大。其次,在高压条件下,原 子间距较小,使得次外层电子有可能参与成键。在这两个情况下,Cs 的氟化物有可能突破经典 “价”的约束,出现更高的价态和氧化态。本题中,Cs 的氧化态为+5。 在确定中心 Cs 原子的氧化态之后,下面需要确定中心原子的电子对数。CsF5 与 XeF-5 为等电子结 构,因此是 AX5E2 构型,其中有 5 个键对和 2 个孤电子对,Cs 周围一共有 7 对电子。根据 VSEPR 理论 可以推测,Cs 周围的电子对分布为五角双锥形,而两对大位阻的孤电子对应分别处于“双锥”的位 置。因此,CsF5 的分子形状是正五边形,如下图所示: 第2题 将银电极插入 298 K 的 1.000 × 10-1 mol∙L-1 NH4NO3 和 1.000 × 10-3 mol∙L-1 AgNO3 混合溶液中,测 得其电极电势 φ Ag /Ag 随溶液 pH 的变化如下图所示。已知氨水的解离常数 Kb 为 1.780 × 10-5,理想气体 + 常数 R = 8.314 J∙mol-1∙K-1,法拉第常数 F = 96500 C∙mol-1。 ⊖ 2-1 计算 298 K 中银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φ Ag /Ag 。 + ⊖ 1 ⊖ 2-2 计算银氨配合物离子的逐级稳定常数 K 和 K 2 。 2-3 利用银离子的配合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,其电池反应方程式为: 陈胤霖等:第 29 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(决赛)理论试题分析 No.2 49 Ag+ (aq) + 2NH3(aq) = Ag(NH3) 2+ (aq) 计算该原电池的标准电动势。若未能算出银氨配合物离子一、二级逐级标准稳定常数,可假设都 是 1.00 × 103。 分析与解答 本题涉及配位平衡、酸碱平衡,考查了能斯特方程的应用,以及在复杂体系中对物料守恒的使 用,要求学生能够理解 φ - pH 图,利用能斯特方程将图中信息转化为数学方程,正确使用分布系数 简化方程,并正确使用守恒方程求解未知量。 2-1 本题考查对能斯特方程的直接运用。 由图可知,在 pH < 6 时 pH 对电极电势没有影响, φ Ag /Ag 保持在 0.622 V 不变。根据半反应的能斯 + 特方程 Ag+ (aq) + e- → Ag ⊖ ⊖ φ Ag /Ag = φ Ag /Ag + RT ln[Ag+] = φ Ag /Ag + 0.0591 V × lg[Ag+] nF 可知当 pH < 6 时,[Ag+]保持不变,说明此时体系中的 NH3 浓度太低,配位平衡可以忽略。所以 + + + (1) [Ag+] = c Ag , 0 = 1.000 × 10-3 mol∙L-1 + 将 φ Ag /Ag 与[Ag ]代入能斯特方程可解出: + + ⊖ φ Ag /Ag = 0.799 V + 2-2 本题需要考虑配位平衡,而且题目中要求计算逐级稳定常数,说明 Ag(NH3)+与 Ag(NH3)2+同时 存在,而且由于稳定常数未知,二者浓度的相对大小就未知,因此不能轻易忽略其中任何一方的浓 度。对于这样的复杂体系,可以使用副反应系数和守恒方程来进行计算。 先来考虑 NH3/NH+4 的酸碱平衡,NH3 的副反应系数为: c NH , 0 [NH 3] + [NH +4] + [Ag(NH 3)+] +2[Ag(NH 3)2+] α NH = = [NH 3] [NH 3] + 4 3 注意到 c NH , 0 ≫ c Ag , 0 + 4 + 因此式(2)可改写为: (2) 50 Univ.

Chem.

2016 c NH , 0 + 4 α NH = = [NH 3] + [NH +4] K [NH +4] =1+ = 1 + b [H+] Kw [NH 3] [NH 3] [NH 3] c NH , 0 [NH 3] = K 1 + b [H+] Kw 3 Vol.31 + 4 (3) 由式(3)可以计算出任何 pH 条件下 NH3 的浓度。 对 Ag+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技巧,求出[Ag+]与[NH3]的关系: c Ag , 0 [Ag+] + [Ag(NH 3)+] +[Ag(NH 3) 2+] α Ag = = = 1 + K1[NH 3] + K1 K 2[NH 3]2 + [Ag ] [Ag+] c Ag , 0 [Ag+] = 1 + K1[NH 3] + K1 K 2[NH 3]2 + + + (4) 至此,得出了[Ag+]与[NH3]的关系(即式(4))和[NH3]与[H+]的关系(即式(3))。也就是说,对于任一 pH,都可以通过式(3)和式(4)表示[Ag + ];通过式(1)和图中读出的电极电势数据可以求出[Ag + ]大小。 于是可以建立方程求解。 当 pH = 8 时,由式(1)求出[Ag+] = 2.064 × 10-6 mol∙L-1,由式(3)求出[NH3] = 5.319 × 10-3 mol∙L-1。 c Ag , 0 2.064 × 10-6 = (5) -3 1 + K1 × 5.319 × 10 + K1 K 2 (5.319 × 10-3)2 + 当 pH > 12 时 , 由 式 (1) 求 出 [Ag + ] = 5.979 × 10 - 9 mol ∙ L - 1, 由 于 是 强 碱 性 环 境 , 因 此 [NH3] = c NH , 0 = 1.000 × 10-1 mol∙L-1 。 + 4 5.979 × 10-9 = c Ag , 0 + -1 1 + K1 × 1.000 × 10 + K1 K 2 (1.000 × 10-1)2 (6) 式(5)和式(6)联立可解得: ⊖ K1 = 2.07 × 103 ⊖ K 2 = 8.07 × 103 2-3 本题主要考查配位平衡对电极电势的影响,由已知简单离子的标准电极电势和配合物稳定常 数,求配合物标准电极电势的问题,属于电化学中的简单问题,直接应用能斯特方程即可求解。 对于半反应 Ag(NH 3) 2+ (aq) + e– → Ag(s) + 2NH 3(aq) [Ag(NH 3) 2+] = [NH 3] = 1 mol∙L –1 ,根据稳定常数表达式可知 [Ag+] = ⊖1 ⊖ 。 K1 K 2 代入式(1)可知: ⊖ ⊖ φ Ag(NH ) /Ag = φ Ag /Ag = φ Ag /Ag + 0.0591 V × lg + 3 2 + + 1 = 0.372 V ⊖ ⊖ K1 K 2 用 Ag(NH 3) 2+ /Ag 做负极,用 Ag+ /Ag 做正极,二者构成原电池反应: Ag+ (aq) + 2NH.... »

↓↓↓ APERÇU DU DOCUMENT ↓↓↓

Liens utiles